萌芽 #1
札记
1. the performative work epidemic
文化-工作与组织文化
以科技行业为切入口,作者对现代职场文化中“表演式工作”现象展开了激烈批判。他援引德波“景观社会”和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矛头对准身边的“表演者”,并用 Tim Ferriss 《每周工作四小时》作为极端例子(“谈论生产力已成为他的全职工作”)。
不可否认,表演式工作确实广泛存在。然而,作者过于强调表演式工作的负面效果,将“个人品牌”与“表演”甚至是“欺骗”画上了等号。我的观点是,适度的表演有助于从业者获得关注与机遇,避免淹没于喧嚣的现代社交媒体。关键在于对表演程度的把握,还要有实质性的产出作为支撑。
2. A Stoic’s Guide to Navigating AI Hype Cycles
技术-技术哲学
一篇技术哲学文章,探讨用斯多葛主义(Stoicism)指导自己平静面对 AI 浪潮:接受不断起伏的炒作周期,但不忘保持对长久的、核心的问题的关注。
3. What are OKLCH colors?
技术-产品设计
对 OKLCH 颜色模型的快速介绍。Lightness/Chroma/Hue. 它强调感知一致性(perceptually uniform)。
例如:只需改变色相(Hue)就可以创建一组看起来就很一致的颜色,而在 HSL 模型中这样做得到的颜色看起来会亮暗不均。
4.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文化-工作与组织文化
这个标题化用了美国学者 Leo Marx 在 1964 年出版的同名文学批评著作
作者将 Substack 比作闯入花园的机器,平台内容同质化、低质化问题凸显。
在我看来,这种趋势在数字内容平台发展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平台算法优先推广和激励的并非最具深度或价值的内容(如事件的深入分析、真实的一手体验),而是最能引发用户停留、互动、付费的内容(如情绪驱动的广告软文)。
既然内容过剩已是既成事实,在这个时代仍希望保留一份“注意力主权”的用户,就需要不断提升判断力,学会辨析平台的推送逻辑,并主动去寻找与自己价值契合的创作者。另一方面,秉持同样追求的创作者,也应当坚守内容质量与独特视角,用耐心和真诚吸引这群珍惜独立思考的读者。
^注意力主权 (attention sovereignty) 是我编造的一个词,不是正式的概念。根据搜索结果,互联网上早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5. Writes and Write-Nots
技术-技术哲学
金句摘抄
If you’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re thinking.
This situation is not unprecedented. In preindustrial times most people’s jobs made them strong. Now if you want to be strong, you work out. So there are still strong people, but only those who choose to be. It will be the same with writing. There will still be smart people, but only those who choose to be.
写作即思考。
另外值得一看
1. 【转】余光中:现代汉语的西化|Jerkwin
文化-语言与文字
2. Anthony Hobday—Product designer
技术-前端
技术-产品设计
3. ゲームラボ特別編集 現代視覚文化研究 2006
link (Internet Archive)
文化-艺术与审美
4. CSS In Real Life
技术-前端